音乐知识

第一代开国大典音响,他竟然长这个样子

字号+作者:耳媒体 来源:耳媒体 2016-12-12 10:2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949年10月1日,世界在倾听来自东方声音。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的古老的中国,这是从一百年屈辱中站起的'...

 毛泽东开国大典

 

10月1日早晨,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决定全部转播当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开国大典实况。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全中国的转播,这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世界在倾听来自东方声音。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的古老的中国,这是从一百年屈辱中站起的崭新的中国。开国大典的音响工作,由傅英豪负责,使用的机器功率为250瓦,仅是后来机器的1/4。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人民解放军的技术装备十分简陋,为了保证开国大典通信联络、扩音保障能够顺利进行,作为电信总局无线电处副处长傅英豪带人在国民党华北联勤总部的电信器材仓库(其中有不少是美国援助国民党的装备器材)寻找需要的器材。傅英豪利用这些收缴来的话筒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中心安装了几架麦克风,为保险起见,典礼准备了4个话筒。其中有菱形话筒,有框式大理石炭质话筒。在城楼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安装了两组“九头鸟”喇叭,就是把九只美国喇叭组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音量。为了扩大效果,还在东单、六部口两地设立了扩音站,尽管当时的扩音设备十分简陋,效果也与现代的音响有千差万别,装备器材甚至还是收缴过来的,但这丝毫不影响这场国庆盛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要把开国大典现场的真实音响通过无线电波送到全国各地,首先应该给这次转播起个名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廖承志委托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负责人梅益和温济泽考虑一下,他们俩商量后决定把这次大规模的转播叫“实况转播”。为此,梅益和温济泽为汉语又创造了一个词。“实况转播”,这个业务名词是为开国大典创造的,它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新节目的含义,至今沿用下来。

开国大典使用的‘九头鸟’喇叭

美式“九头鸟”

1949年9月,天安门城楼的金水桥两边,用木板搭起了两座观礼台,阅兵指挥部就设在东观礼台上,阅兵指挥的通信枢纽也设在东观礼台上。用美式报话机(V-101、SCR-284)开设了与受阅部队的无线电网,军委总台派老报务员雷洪、袁玉体、谢跃恒等到现场值班,派刚从西北野战军指挥部调回的李力到现场组织协调。

军委方面还派技术专家傅英豪负责安装天安门城楼上的扩音设备。在主席台中央安设了灵敏度较高的大理石炭质话筒,城楼两侧安装了美式“九头鸟”扩音机喇叭,并安装了升国旗的遥控电钮。

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以庄重响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共和国开基立业辉煌庆典的喜讯,就这样通过强大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传遍全世界。

苏联进口的麦克风

下面给出一些资料还原一下九头鸟。

1“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老台长杨兆麟“解密”幕后故事

”...当时,转播设备相当简陋.............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2.CRI部门志(第五卷)技术元老傅英豪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大型扩音机,俗称“九头鸟”。他把九只喇叭装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然后把一只只“九头鸟”分别架设在广场各处......。

3、见8月6日北京晚报“关于开国大典音响”491台提供。

可惜傅英豪“DIY”的九头鸟没有留下资料和照片。

1.耳媒体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耳媒体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耳媒体",不尊重原创的行为耳媒体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耳媒体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快速登录: